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

《偷情,從來都不是偶然的!》


面對情感生活中的困擾,偷情是一個出口,偷情一方面可暫時逃避讓人失望的現實情感生活,一方面又平撫恐慌的情緒。偷情的震擊便似愛人的技巧,它是傷害者,也是被欲求者。偷情更像是尋找一種心理平衡,偷情的後果是讓人可以在失望的情感關係中堅持下來。


心理專家指出,偷情的女性在偷情前一年左右,就已經對現有的伴侶失去感情了。
女性也表示,在真正劈腿之前,通常已經在心裏盤算很久了。事實上,男人又何嘗不是呢!


當愛上一個人


為了找到浪漫愛情的內涵,我翻閱了近半個世紀的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,發現當人們陷入愛情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特殊的現象。首先會發生的是另一個人開始被賦予了特殊意義,就像一個卡車司機曾經說的,我的世界有了一個新的中心,那就是Mary Anne”。而蕭伯納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同樣的意思,他說,愛情中的人會誇大一個女人和另外一個女人的差別。而事實也確實是這樣。
不僅這個人對你來說有特殊的含義,你會全身心地關注TA,你會對TA極度的吹捧。而且你也精力異常的旺盛,仿佛飛到了空中,整宿睡不著,一直到黎明。你會把全部的關注放在這個人身上,雖然你也可以列出你不喜歡TA的地方,但對缺點馬上置之不理,然後很用力地去愛TA
當愛上了一個人,你會對性有極強的佔有欲。你知道,如果你只是隨隨便便和一個人上床,你並不會介意TA是否和其他人上床,但當你陷入愛情的時候,你會對性有極強的佔有欲。這種現象是遵循達爾文進化論的,也促進了人類的進化,因為愛情讓兩個人緊緊綁在了一起,這種關係牢固到足以讓兩個人在一起生兒育女。但愛情最最重要的特徵是渴望,對某個人,不僅是性上的,還包括感情上的渴望。當渴望的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,你會覺得興高采烈;當渴望的事情不順利的時候,你又會陷入極度的失望和恐慌……


恐慌會讓人做蠢事


1920年佛洛德發表了《超越快樂原則》,在論文中佛洛德補充了他的本能理論,提出與生本能相對應的死本能這一概念,他說道,一切生命的目標就是死亡。在《精神分析辭匯》中則這樣描述死本能,在佛洛德最後欲力理論的框架下,用來指陳與生命欲力對立的一個根本範疇的欲力;這些欲力具有將緊張徹底減低的傾向,換言之,將生物帶到無生命的狀態。” 偷情便和這死本能脫不了干係。
在佛洛德的理論下,人類乃至所有生物的死本能與生本能形成一個對立面,這一自我矛盾而衝突的生命方式形成生命的強迫性重複。由此,我們的生活陷落在一種封閉和局限的生活場景中,適應功能因此發生困擾。面對情感生活中的困擾,偷情是一個出口,偷情一方面可暫時逃避現實中讓人失望的情感生活,一方面又平撫恐慌的情緒。偷情的震擊便似愛人的技巧,它是傷害者,也是被欲求者。


有愛才會有偷情


偷情嘗到甜頭,愈發你偷我的,我又偷他的,他沒准還反過來偷到你頭上去。偷到最後,你不在屬於我,我也不再屬於他,每個人都變得只屬於自己。但這不能否認偷情與愛的連理關係。
以為男人偷吃都是為了性,這一說法該打住了,只有8%的男人欲求不滿是他們出軌的主要原因,而48%的男人認為感情上得不到滿足,是他們出軌的第一要因。我們的文化總是認為,男人用下半身說話。心理專家紐曼說:其實男人也是一種感情動物,他希望得到自個兒女人的讚賞,也想要女人明白他為了做好一切而付出的努力。
事實上,有愛才會有偷情。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關係是偷情,而查理斯與卡蜜拉的關係就不算偷情。前者偷情的時候知道希拉蕊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,是第一位的。後者卻是從來沒有真正愛上過戴安娜,偷情目的是要反叛既定婚姻(這裏強調,偷情裏必須有愛的成分,若沒有愛,便無所謂悔恨、內疚和恐懼,也就不存在偷情,編者注)。偷情更像是尋找一種心理平衡,偷情的後果是讓人可以在失望的情感關係中堅持下來。


偷情,是對自己原來信仰的離開


我們並不總是按自己所想或所期待的去做。有時候,我們會做出傷害性的事情,有悖於我們對自己的期望,這樣的行為就是背叛。偷情就是背叛自己,對自己原來信仰的離開,這就像是在心底紮下了木樁,讓自己的心靈沉重不堪。
民間有句俗語:妻不如妾,妾不如偷,偷不如偷不著,偷不著又不如偷得著而不偷。有些人一點點策劃,一步步逼近,來到偷情的邊緣,只不過想體驗下偷得著而不偷的高尚感(可媲美高峰體驗)。但問題是,這個分寸不是那麼好把握的,有的體驗了那種高峰感覺,有的則墜入偷情的強迫性重複。
情欲在內心的非現實層面中任意地與可心人演繹愛情,可以幻想與任何人做愛。女人是這樣,男人也是這樣!因此,偷情更像是人的一種內在情感體驗,一種自慰般的愛情。對於這些深深愛著對方感情上又得不到滿足的孩紙,為了保險起見,就讓偷情的念想活躍在自己的潛意識裏吧,因為它一旦進入意識,也許就不是你掌控它,而是它掌控你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